首頁
政務
服務
問政
縣情
當前位置:
松溪縣人民政府
?>?
縣情
?>?
魅力松溪
?>?
松溪民俗
婚喪喜慶
發布時間:2015-04-10 14:34 來源: 訪問次數: 【字體:
大
中
小
】
分享到:
松溪舊婚俗
婚姻問題是人生的—件大事。松溪縣地方習俗把結婚佳期說成是:“大登科三元及第,小登科洞房花燭。”還有一句口頭禪:“做過婿,考過試,死了沒悔氣。”這都說明婚姻之事至大,必須慎重處之。
舊婚俗總的說是: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但也要權衡勢利與門庭,選擇門當戶對來結親。舊社會婦女在“三權”的壓迫下,受“三從四德”的約束,在婚后只有“嫁狗跟狗走,嫁雞隨雞飛”,幸福與痛苦,更是一嫁定終身。
現就舊婚姻的嫁娶歷程形式分別述介于下,作為掌故,使后人略知過去鄉風民俗舊習之梗概:
1
、規范婚嫁。經雙方家長同意,當年插茶定婚,次年納彩遵聘,要寫乾坤書“卜云其吉,文定厥祥”于面上,內寫生庚和四六對仗句。三年或更長一些時間,才迎親過門,其中有年已及笄和弱冠定婚,也有指腹為婚的。完婚,要坐花轎,戴鳳冠霞帔,選請全人接親、牽婚,要吃團圓飯,拜堂告祖。牽入洞房時,點燃花燭,要吃“交杯酒”,口念“糖交墨,墨交糖”,互換交杯喝。還要“擲床”,內容為詩話,祝福“百年偕老”、
“早生貴子”等。擲床時手把瓜子,邊念邊撒瓜子于蘭床。翌日中午,“廟見”請新娘。除請親友吃喜酒外,還有請親家喝會親酒。請女方六親九眷,要備全帖,禮節隆重,酒席豐盛。只有名門富豪人家才會請會親,一般小戶人家則鋪排不起。
2
、入贅:即男方到女家落戶,俗叫“上門”。有兩種形式:一種是因女方父母沒有男孩,招郎入贅,生育子女隨母姓,作為接代宗支;另一種是女方發夫死亡,子女多且幼,招夫養子,幫助其贍養家庭生活,生育子女隨父姓,亦有辦酒。
3
、上半門。也有兩種形式:女方發夫在,長期患病,對子女無力撫養,生活艱難,經夫婦二人同意,女方情愿招壯漢維持家庭,生育子女歸男方。另—種是男方發妻無生育,經人介紹,自愿到女方家,而女方有夫在,貼些衣服銀錢,專為欲謀他人借種“繼嗣”。須經兩家雙方同意。
4
、童養媳。收受重養媳情況不—,有男孩多,娶媳婦負擔不了;另一種為家生女孩多怕賠嫁,或者無償送人,或收受對方少量錢物;又有—種收受人家,生育男女都遭夭殤,愿收他人女孩作為養女,隨后生男孩順利養大,改作童養媳。以上三種童養媳,在父母選好良辰,讓子媳結婚,由分房住宿,改為合房同眠,俗稱“拼房”,并辦酒請客。
5
、二婚。男已婚,女已嫁,有育子女和未育子女之分。夫妻間正常死亡,夫死妻嫁或妻亡夫娶,俗稱“二婚親”。可是二婚新娘,不能在娘家或夫家上轎,要出嫁的頭一天晚上,住宿在廟宇或糞塘間過夜,翌晨上轎抬走。
6
、續娶。一對夫婦婚后,忽在青壯年喪妻,隨后又娶個媳婦叫“繼娶”。過—些年,妻又病故,須人照料家務,不得已又央媒撮合,再找青壯女子結婚叫“再娶”。有子女的則隨母改嫁,于是一家有同父異母兄弟姐妹。如系前后夫死了,女的又嫁給人,分別叫“繼字”
和“再醮”。這是男女雙方已婚嫁后又婚嫁,即再婚醮的稱謂。
7
、偏房和納妾。在官紳富豪家庭,原配夫婦未生子女,征得發妻同意,娶一閨女叫“偏房”,稱夫發妻為“大娘”或“大姊”。如又未能生育,于是又繼續再娶,叫“納妾”。新納之婦,分別稱長次為“大娘”、“二娘”,或“大姊”、“二姊”。這樣的家庭,因有三房四妾,兔不了彼此嫉忌,互相傾軋,同室操戈,日夜斗氣,有時鬧出大小爭鋒,笑話百出,被人傳為茶余酒后的淡資。這是舊社會婚姻制度的產物。
8
、兇娶。早年定婚納彩,不曾迎親過門。突然遭逢父或母死亡,征得女方家長同意,舉行結婚。或以父母病重,危在旦夕前迎娶。前后兩種均屬兇娶。若公婆亡故,新來媳婦要披麻戴孝。但是也有父母病危之際,僥幸以兇娶而轉危為安的,則合家慶幸。尚有一種雙方兒女已定婚,未曾迎娶和出嫁,男女—方有父母或祖父母病故,男的到女家,女的到男家憑吊送殯,行祭禮時,內套紅外披白,戴孝志哀,今仍沿襲這習俗。
9
、賣妻。賣妻有幾種情況:一是妻子不賢;二是賭博、吸鴉片債臺高筑難償;三是男的有姘婦,姘頭造成與原妻不和,爭吵打架,以致生出賣妻惡念。夫賣妻時,妻不知賣與何人。賣妻要立“賣妻文書”,價有數十至百元(大洋)不等,當場畫押按拇指印,隨付賣身價銀。
10
、失婚與填婚。男女雙方,經媒說合,父母同意,已納彩送聘,待選吉期婚娶,不幸中途發生災變,男女突然一方病故,叫“失婚”,只有另行嫁娶。大家閨秀—般不愿嫁給失婚男子,小家碧玉或以其男方有錢有勢,也有肯下嫁的,這叫“填婚”。
11
、沖喜婚。男女雙方早經六禮納彩,待選良辰迎娶,不料男方病魔纏身,時重時輕,以為邪祟作怪。親友計議,認為“小登科洞房花燭”,吉星高照,邪魔畏避,于是經女方家長同意,選定良辰吉日,提前迎新沖喜。男女名雖結婚,實未同床,以期沖喜婚后,新郎能病脫災離,化險為夷后再同羅帳。
以上婚嫁習俗,有的已廢,有的仍舊沿用。而婚禮上所不同的,有煩瑣和簡單,鋪張和節儉,完全以富貴貧賤而定。
婚喪喜慶
生
育
出
生
松溪縣民間頭胎嬰兒出世,做父親的要隨帶半瓶紅酒、兩個蛋、雞頭、雞屁股、雞腿等物到嬰兒的外婆家報喜。生男的酒瓶嘴插紅紙團。生女的酒瓶嘴掛紅紙絲。外婆家看到酒瓶的裝飾,便知道生男還是生女,隨即把瓶中的半瓶紅酒添滿讓女婿帶回,把事先做好送給外孫
(
外孫女
)
的衣、帽、裙、襖、連同雞、線面和紅酒,裝擔送往女婿家。
產婦一個月內多吃雞、線面、雞蛋、桂圓干和紅糖酒。生男先吃嫩母雞,生女先吃公雞。嬰兒在別人的房屋出生,要殺公雞掛紅布放鞭炮,給房東
“
掛彩
”
。
滿
月
嬰兒滿月要剃去胎發,第一胎嬰兒滿月要辦
“
滿月
”
酒。外婆家要給外孫(外孫女)送新衣服、新鞋帽、紅蛋、粽子、七層糕,其中食品由男家分送吃滿月酒的賓客和近鄰。
周
歲
第一胎嬰兒周歲要宴請親友,稱
“
做卒(加
“
日
”
字旁)
”
。外婆家除了送新衣服、新鞋帽外,還要送銀手鐲。外孫如果肖
“
猴
”
,還要打一條銀項鏈讓外孫戴上,意在鎖住
“
猴子
”
不讓跑掉,以保平安。
生日壽慶
民間除嬰孩周歲
“
做卒(加
“
日
”
字旁)
”
外,
10
歲、
20
歲及成年人
30
歲生日的宴請活動叫
“
做拾
”
。唯
40
歲生日因忌
“
四
”
與本地話的
“
死
”
字同音,不舉行宴會。
從
50
參起每增十歲的生日宴會叫
“
做壽
”
。
做卒(加
“
日
”
字旁)、做拾、做壽概不發請貼,親友要事先送禮祝賀,與婚嫁收到請貼后再送賀禮習尚不同。這就是
“
請酒賀拾
”
之俗。
婚
嫁
建國前,男婚女嫁仍多沿用封建的
“
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
”
舊習,禮儀繁,多帶迷信色彩,建國后已有重大變革。
提
親
男女經托媒說合,雙方父母同意后,是先送庚貼算命對庚,合則商議定婚日期。建國后,算命對庚之俗已不流行。
定
親
又稱
“
下定
”
,男家要做肉丸
(
取團圓之意
)
,備六碗菜
(
取六合六順之意
)
,宴請媒人與親友。將定親首飾、男女雙方庚貼
“
乾坤書
”
、六樣干果裝在一個特制的
“
紅桶
”
內,由媒人送往女家。中午女家也備六樣菜請媒人和親友,赴宴的親友均不送禮。
70
年代后,民間定婚儀式有
“
大定
”
和
“
小定
”
之分。
“
大定
”
則男女兩家設早宴,女方備午宴,定親男女青年入席后,男
(
女
)
家的長輩要分別給
“
見面禮
”
,定親禮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,但提紅桶之俗已廢。
“
小定
”
雙方都不請客,男女青年會見當面贈送紀念品,商議有關婚嫁事項。
送
帖
又稱送
“
日子單
”
,或者稱
“
送銀
”
。男家備早餐請親友,將寫上結婚日期的紅貼連同聘金禮品,交媒人送往女家,女方備午飯接待。早餐與午餐菜肴與定婚一樣。
迎
親
舊時,結婚的前一天,男家要給女家送一壇
“
離母酒
”
。等女兒生孩子時,娘家又要用這個壇子裝酒送女兒。渭田一帶還要送一對
“
離母雞
”
和兩尾
“
離母魚
”
。
“
離母魚
”
肚子要剖洗干凈,魚煮好要把魚頭給新娘的父母吃,這就是俗話
“
生女兒吃魚頭
”
的來歷。
結婚日,男家雇花轎鼓樂、舉大燈籠到女家迎親。抬新娘嫁妝的人同行。
結婚日中午,女家設
“
離母宴
”
送新娘。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,梳裝打扮,辮子要挽成發髻穿上新繡鞋,戴上風冠霞帔,拜別父母長輩,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轎。新娘的小弟坐小轎送親叫
“
做舅仔
”
。
建國后,挽發髻,戴鳳冠霞帔,坐花轎等舊俗已廢。新娘多由女友數人陪伴
(
其中一個撐傘
)
步行或坐車到男家。
婚
禮
舊時,花轎到男家,新郎要站到樓臺高處,以示
“
男尊女卑
”
,門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時,撒食鹽于火盆中發出爆響聲,取
“
大發
”
之兆。司儀引新人在鼓樂聲中拜堂成禮。隨后喜宴開始,樂隊彈唱侑酒,小舅坐廳堂首席,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。新娘的公婆要給小舅送紅包。
建國后原有男尊女卑,迷信習俗,拜堂禮儀多廢除,其它習俗依舊。
拜
門
婚宴開始,新郎要給賓客敬酒,隨后即坐藍頂大轎,仍由燈籠鼓樂前導到岳家
“
拜門
”
。舊時做新郎叫
“
小登科
”
。相傳知縣遇到新郎拜門的儀仗也要讓路。當晚岳家以豐盛的酒席請新郎,由本家長輩作陪,席間岳家直系長輩,要給新郎送
“
見面禮
”
,上菜過半,新郎辭席坐原轎回家。
建國后,送
“
離母
”
菜之俗依舊,拜門之俗已廢,改為當天岳家設午宴請新郎。
倒
茶
婚宴之后,男家長輩們要到新房,由婆婆介紹與新娘見面,新娘以糖茶接待。長輩們吃茶后,要在杯內放一紅包。
鬧房與擲床
倒茶之后,長幼親友都可以去鬧新房,向新婚夫婦逗趣。俗話說:
“
三天新娘沒大小
”
,
“
鬧房鬧喜越鬧越喜
”
,旨在增加熱鬧氣氛,但有的因戲謔粗野,反而鬧得不歡藺散。
臨睡前還要請長輩念吉詞撤瓜子于新人床上,以兆早生
“
貴子
”
,俗稱
“
擲床
”
。當晚洞房燈光不熄,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繡鞋,第二天新郎要辦酒贖取。建國后,擲床與偷鞋之俗已廢。
下
廚
次日早晨新娘要到廚房象征性做些炊事操作,建國后此俗已廢。
喪
葬
舊社會,民間喪葬禮俗,男女有別,按死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繁簡不同。
送
終
老人臨終,子女親屬將病人移至廳堂,守候在旁聆聽老人交代后事,家屬都要到場送終。老人咽氣后,子女下跪哀哭,給死者梳頭、洗腳、更衣。在死者面部蒙一塊白布,俗稱
“
孝布
”
,同時點香、燒紙,在死者腳前點一盞燈。
報
喪
父母死亡的當日,孝子反穿上衣,胸前掛細麻束,向近親長輩及舅家報喪。喪家門口張貼訃文,大門兩旁貼白紙孝聯,門上貼
“
嚴制
”(
父喪
)
或
“
慈制
”(
母喪
)
的白條,以表哀悼。建國后,報喪之習依舊。
入
殮
棺木顏色按死者年齡區分,未成年用白坯,中年用黑色,
50
歲以上老人用紅色
(
現今一律涂紅色
)
。入殮時,由子女抬尸入棺。如果死者有直系長輩健在,要給死者戴白帽服孝入棺,并將死者蒙臉白布取下撕成細條,分給子女扎在手腕上,俗稱
“
孝帶
”
。長壽死者,在胸前放一束麻線、入殮時,取麻線供親友鄰人索取給小孩戴,希望小孩像老人一樣長壽。
吊
唁
蓋棺之后,橫置棺木于廳堂,以挽幛白布搭起靈堂定期開吊。親友來吊唁時,孝子按長次順序,跪地迎送,孝女則在屏后啼哭。富裕人家還要舉行誦經及施齋食活動。建國后此俗已廢。
出
殯
出殯之日,家祭之后啟靈。靈樞經街道路口要設路祭,女兒要備素燭,豬頭上供,孝子伏地陪祭。
民間送殯親屬服飾有嚴格規定,配偶喪亡,夫或妻均不服孝不送葬,直系子孫身穿白袍披麻布,腰系草繩,腳穿草鞋,頭戴孝圈,手持孝杖。女兒、孫女、兒媳等內眷頭披麻布。女婿、孫婿、侄兒等則頭戴白方巾身穿白衫,其余送葬親友頭戴白方巾,腰系白布帶。未過門成親兒媳、孫媳、女婿、孫婿等人身穿孝服外,手腕扎一紅布以示區別。
孝子
(
孫
)
低頭執孝杖,走在靈柩之前,其余送葬親友都尾隨靈柩之后。棺至城門口,孝子要跪地謝客,送葬親友與儀仗撤回,孝子與內眷扶柩上墓地。
安葬畢,孝子披紅布持香火、燈籠隨道士與樂隊吹吹打打回家,稱
“
接風水
”
。
當晚吃素,次晨吃葷,各備五碗萊酬謝送葬親友,俗稱
“
開葷
”
。
建國后禮儀簡化,
“
接風水
”
已廢,當晚只備一餐葷菜宴請送葬親友。
埋
葬
本地埋葬方式一般在郊外山坡挖洞穴或拱磚窯土葬,有的喪家三年后的冬至日,開棺收骸骨于陶質骨甕
(
俗稱
“
金甕
”)
中,并擇地安放,俗稱
“
拾金
”
。建國前,難產婦人去世要抬棺至郊外燒毀,建國后已無此俗。皈依佛門的去世叫
“
歸西
”
,不啼哭,不論男女縛尸于木龕中,由親屬抬到郊外焚化。
90
年代后,全縣逐步推行火葬。
做頭七
死者亡故的第七天,請僧道設道場誦經追悼
“
亡靈
”
叫做
“
頭七
”
,當晚要給死者燒紙錢和紙扎的房屋、車馬、童仆等,俗稱
“
燒庫
”
。死者若是已生育婦女,要加做
“
懺血盤
”
道場。基督教徒去世無此習俗,多在家中舉行追思禮拜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玛雅代码怎么玩
pk10怎么样
美术设计赚钱吗
动物跑跑跑游戏机压分
中国北京福彩中心地址
卡盟信用卡怎么赚钱
股价历史数据
pk10倍投计算器在线
91街机捕鱼官网
今天的新疆35选7开奖
象棋下载安装
久赢彩票群
18018足彩进球彩开奖
现在的微信彩票赚钱是真的吗
上古卷轴5能赚钱的老婆
足彩总进球什么意思
老老时时彩开奖号码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