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里的漢子愛喝酒,山里的媳婦會釀酒。 每年新谷歸倉,松溪幾乎家家釀酒,戶戶飄香。大戶人家釀五、六壇,小戶人家釀二、三壇。就是不會喝酒的人家也要釀上一壇,用于待客或做為煮菜的佐料。 松溪人釀酒是很講究的。 釀酒的時間一般在立冬的第一場雨之后,此時的秋水已被冬水更換,所以曰之為“釀冬酒”。水,也十分講究,要用井水或泉水,河水或自來水是不用的。通常一壇酒,用米八斗,水一擔。當然有的富足人家要釀好酒,則水、米的比例就得相應小些。 壇子,是事先準備的。用草木灰退酸、洗凈、涼干待用。糯米蒸熟后,起鍋時要點香,先給灶神奉上一碗,祈求能釀出好酒。如果酒做的不好,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。當然萬一失敗,釀成米醋也是上好的佐料,只不過一大壇的醋不知那個猴年馬月才能享用完畢。 松溪的紅酒,顏色沱紅,如窖藏多年顏色轉為暗綠。有一種叫“桃花酒”的酒,是用酒當水,再放糯米二次重釀,其香氣四溢,味覺綿長,算是酒中精品了。 在封建社會,鹽、酒、絹、茶的賦稅是很重的。傳說有位縣令因此上書朝廷說:“松溪地處荒僻、山高水冷、水田均散落山垅之間,每年驚蟄至春分之間、耕田時,常有水牛凍死,家釀酒乃為飲牛之用,要求免征稅賦”朝廷派人暗訪,松溪果有驚蟄之日打糍粑熱紅酒喂牛的習俗,便下旨免去松溪的酒稅。 其實,當地的山民由于常年在山、水間勞作,腰腿痛、關節炎是個很普遍的常見病,于是在釀酒時便加入一些中草藥。松溪縣酒廠曾引用縣城南郊的“招涼”泉水,配上藥方釀出過“金纓子”酒、“金剛刺”酒、“鷓鴣”補酒,一時行銷八方,聲名遠播。 紅酒還飄揚著松溪民間風俗的馨香。舊時,松溪民間人家頭胎嬰兒出世,做父親的要隨帶兩個蛋、雞頭、雞腿、雞屁股和半瓶紅酒到嬰兒的外婆家報喜。生男孩的,酒瓶嘴插紅紙團,生女孩的酒瓶掛紅紙絲。外婆家一看到酒瓶的裝飾,便知道生男生女,隨即把瓶中的半瓶紅酒添滿讓女婿帶回。松溪產婦在“坐月子”時,每天必須多吃紅糖酒,以利身體的恢復和哺乳,一個月下來至少一大壇。故而,在酒席中勸已育婦女喝酒時,總是以此為其有酒量的“證據”,進行打趣。 松溪還有一種叫“白水酒”的酒,主要產地在舊縣的游墩一帶,其釀造工藝與紅酒相近,只是使用特殊的白曲進行發酵,酒精度在二十度左右,略為粘稠、味甜。且當地人喝酒論碗不論杯。真是“一碗壯筋骨、二碗熱肚腸、三碗想上床”啊。 “朋友來了,有好酒”,當地人好客,“菜是沒有,酒管夠”。一碗紅酒燉蛋放上烏糖,是對你最大的敬重。出門日久的松溪人,問他最想什么?常有人回答“家鄉的酒”。不少駕駛員都給他們捎過家鄉的酒,這捎去的酒中注滿了父老鄉親對在外游子的深情與關愛,是充滿了叮嚀與問候的無言的家書。